top of page
TAIWAN STUDIES TEAM

嘎林.努戈羅和的電影創作世界

Updated: Oct 5, 2021




嘎林.努戈羅和不只是創作多產、亮眼的印尼導演,也是國 際影展盛事中最知名的印尼電影製作人。當國際學者、影 展策展人和影評人討論印尼電影時,嘎林時常是他們談話的焦 點。嘎林.努戈羅和 1961 年出生於印尼日惹,是印尼電影界十 分重要的人物,他創新、具突破性的行動與成就,在電影美學、 技術與敘事上有著長足的實驗與探索。更重要的是,嘎林是第一 批勇於打破「新秩序時期」(New Order era,1966-1998) 專制規範的人。

據筆者所知,嘎林也是第一位有專書討論的印尼導演。《And the Moon Dances: The Films of Garin》(2004)是前 新加坡影展策展人暨資深影評人謝福龍(Philip Cheah) 編 纂的文集,書名取自嘎林的第三部劇情長片《And the Moon Dances》(1995),該片榮獲 1996 年柏林影展新電影論壇 (Forum of New Cinema)單元的費比西影評人獎。同年,釜 山影展策劃了一個特別企劃「嘎林與下一個世代:印尼電影的新 可能性」(Garin and the Next Generation: New Possibility of Indonesian Cinema)。

嘎林.努戈羅和不只劇情片備受國際影壇肯定,他也曾拍攝數部紀 錄片,以《Indonesia at the Margins: Political Documentaries and Essay Films, 1991-2002》系列發行,其中一些由在澳洲蒙 納許大學任教的印尼電影學者大衛.哈南(David Hanan)剪接。

曾經於金馬影展放映之印尼導演莫莉.蘇亞(Mouly Surya)入 圍坎城導演雙週單元的作品《瑪莉娜之殺人四幕》(Marlina the Murderer in Four Acts,2017),故事靈感即來自嘎林的第二 部劇情片《A Letters for an Angel》(1994),此為印尼新世 代創作者向嘎林致敬之作,而嘎林亦擔任該片的編劇。

只要談及印尼電影,免不了提起嘎林.努戈羅和的名字。2008 年,他擔任柏林影展論壇單元的評審團主席(他有數部作品曾在 此單元放映),當時筆者在柏林影展親眼見到世界各地許多電影 製作人(尤其來自東南亞區域的影人)向嘎林致意;影展期間, 嘎林也接受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雜誌專訪。 在其他場合,筆者也目睹過類似的敬意,包括 2008 年的鹿特丹 影展;2018 年,嘎林在倫敦的劇場演出《Setan Jawa》(2017) 時,筆者曾陪同嘎林在黃金新聞時段接受 BBC 採訪。

挑戰性的嘗試與突破

1990 年代,大多導演由於金融危機而 停止拍片,當時電影界幾乎成了 B 級電 影的天下,少數導演與影片例外,例如 描寫印尼工人運動史的《Marsinah 》 (1995);而嘎林亦持續拍攝電影。 1990 年,嘎林推出了他的首部劇情長片 《Love on a Slice of Bread》。本片 是印尼的第一部公路電影,於 1991 年 榮獲堪稱是印尼奧斯卡獎的芝特拉電影 獎(Citra Awards),包括最佳影片等 六項獎項;1992 年,嘎林以本片獲得由 韓國舉辦的亞太影展最佳新銳導演獎, 當時他 33 歲。

嘎林拍攝第一部電影時,拒絕遵守獨裁 者蘇哈托在「新秩序時期」設立的「實 習政策」(Internship Policy),依據 實習政策,電影工作者必須在副導演的 職位待上一段時間,才能成為專業導演。 嘎林是最早一批不遵守此規定的電影製 作人。起初,該法規是為了防止共產主 義滲透到印尼,後來這套峻法卻套用到 所有的日常活動。然而,嘎林無視迂腐 陳規,他跳過實習程序,違抗此規則, 之後許多年輕的電影製作人也隨之違抗 此規範自行拍攝電影。因而當時許多電 影是以數位格式拍攝。

蘇哈托的新秩序垮臺之後,嘎林的電影 《Leaf on a Pillow》(1998)是改 革階段初期的幾部票房鉅片之一,他 與當時年輕一代的印尼電影創作者製 作的一些電影,一同開啟了印尼電影 工 業 的 新 時 代。 例 如 Mira Lesmana 導 演 的《Kuldesak》(1998)、 利 利. 里 沙(Riri Riza) 的《Sherina's Adventure》(1999)──兩人分別 為 印 尼 電 影《 天 虹 戰 隊 小 學 》(The Rainbow Troops ,2012)的監製與導 演;多位導演合拍的《Jelangkung 》 (2001) 和 Rudy Soedjarwo 的《 愛 情怎麼了》(What's Up with Love , 2002)。在那經濟動盪的年間,觀眾 對劇院播放的劣質剝削、廉價電影興致 缺 缺, 幸 而 嘎 林 的 電 影《Leaf on a Pillow》讓國內觀眾回到電影院,讓印尼 電影最後重新贏回觀眾的信心。《Leaf on a Pillow》以新寫實主義的手法拍攝, 於 1999 年坎城影展入圍一種注目單元, 並獲得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其另一部 電影《Serambi》(2005)是和年輕導 演共同執導的短片集,同樣入圍坎城影展 一種注目單元。

藝術探索

有趣的是,嘎林的電影作品樣貌和帶給觀 眾的感受似乎從不重複。他總是嘗試拍攝 不同類型的電影。他持續嘗試不同手法與 風格,強調印尼多樣文化中豐富的文化和 傳統,同時設法闡釋印尼的特質。他電影 裡的故事獨特,敘事風格與創作手法獨樹 一格,擅長結合印尼豐厚的傳統以及現代 的議題與觀點,使他的作品總令人感到別 出心裁。

2006 年 完 成 的 作 品《 爪 哇 安 魂 曲 》 (Opera Jawa)是其藝術成就最高的作 品,此為嘎林應美國劇場導演彼得.謝 勒(Peter Sellers) 之 邀, 為 紀 念 莫 札 特 250 歲冥誕的藝術節(New Crowned Hope Festival) 拍 攝 的 影 片。 該 企 劃 的 其 他 電 影 包 括 蔡 明 亮 的《 黑 眼 圈 》 (2006)和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 古的《戀愛症候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 ,2006)。在《爪哇安魂曲》片 中,嘎林融合了印尼甘美朗民俗音樂與爪 哇的歌劇與舞蹈,利用這些元素重新詮釋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為了拍攝 本片,嘎林邀集甘美朗大師拉哈育.蘇邦 加(Rahayu Supanggah),以及曾任百 老匯音樂劇《獅子王》舞蹈顧問與瑪丹娜 御用編舞者的世界頂尖編舞家艾可.蘇布 利陽托(Eko Suprianto)。

嘎林的另一大藝術成就是其 2017 年的劇 場作品《Setan Jawa》,這是一齣由默 片投影搭配現場演奏的甘美朗音樂的劇場 表演,融合瓜哇藝術與德國表現主義的傳 統,尤其是經典的穆瑙吸血鬼電影《不 死 殭 屍 — 恐 慄 交 響 曲 》(Nosferatu ,1922)。嘎林在《Setan Jawa》作品中 再度與甘美朗大師拉哈育.蘇邦加合作, 於歐洲與澳洲的幾間大型表演廳演出。 嘎林亦採取新寫實主義的敘事手法, 例 如 1998 年的劇情長片《Leaf on a Pillow》、2000 年的《無畏,詩人之歌》 (A Poet: Unconcealed Poetry) 和 《Of Love and Eggs》(2004)。他 也樂於嘗試新科技,《無畏,詩人之歌》 以數位影片格式拍攝,在當時是率先應 用數位電影製作的幾位導演之一。這種 新的技術規格,讓嘎林得以拍攝超過十 分鐘的長鏡頭。他近年的作品《來自爪 哇的女人》(A Woman from Java , 2016)則使用一鏡到底的鏡頭拍攝。

此外,嘎林也拍攝紀錄片。2008 年 的 《Teak Leaves at the Temples》融合 在寺廟演奏的自由爵士音樂、當地傳說 故事與地方社群的表演,包括五山(Lima Gunung)農人藝術家社群。從某種質變 的角度來看,自由爵士樂的和爪哇文化 的精神有些意想不到的相似之處。


政治發聲

嘎林也是社會、文化、政治行動家,曾 撰寫諸多文章與書籍,其電影作品傳遞 了他強烈的政治訊息。例如 2002 年的作 品《親吻你的淚痕》(Bird Man Tale ) 描述了巴布亞衝突,並在《無畏,詩人 之歌》描述了亞齊衝突和 1965 年印尼政 府針對共產黨人、華裔人士、左派份子 大規模屠殺與逮捕的九三〇事件(在紀 錄片《殺人一舉》和《沉默一瞬》中亦 曾處理過此題材)。嘎林針對文化上的 不寬容與宗教恐怖主義的社會現象,拍 攝了《蒙蔽的青春》(The Blindfold , 2011),講述強硬派可能對中產階級的 知識分子帶來思想上的影響。

而 2015 年這部在 Netflix 平台上播映的 《一國之師:佐格羅阿米諾多》(Guru Bangsa Tjokroaminoto)傳記電影, 則以印尼的民族英雄佐格羅.阿米諾多 (Oemar Said Tjokroaminoto)為主 角,他是伊斯蘭聯盟的領導人之一,影片 勾勒出仍為荷屬殖民地的印尼在其 1920 年代國族主義興起之時,其社會的氛圍。 嘎林並在電影中試圖探問當代印尼的意義。 在最新的作品《我身記憶》(Memories of My Body ,2018)中,嘎林以印尼著 名編舞家里安多(Rianto)的生命故事為 譜,講述「凌雅」舞者朱納的故事。而這 部電影因為觸及 LGBT 相關性別議題,而 引發某些印尼宗教社群的抗議。

小軼事

有意思的是,嘎林雖然享譽國際,但他在 印尼從未獲頒最佳導演獎。直到 2018 年 印尼《時代》雜誌(Tempo)舉辦的時代 影展,才讓嘎林獲得此榮耀,《我身記憶》 獲選為最佳影片。筆者當時是評審團的一 員,我想我們做出了恰當的決定。

此外,嘎林在 2005 年共同創辦了日惹奈 派克亞洲電影節(Jogja-NETPAC Asian Film Festival ,JAFF),這是和觀眾一同 歡慶電影文化的電影活動,來自印尼和東 南亞各地的觀眾都熱情活躍,積極參與。


Dr Ekky Imanjaya's article titled “­The Significance of Garin Nugroho”, 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lms (the restoration, the content, and the context). I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2019 Taipei Film Festival catalog.


80 views
Post: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